曲黎敏解读《伤寒论》|第七章 如何辨别阴虚、阳虚
曲黎敏 著
第七章 如何辨别阴虚、阳虚
如何自学中医呢?有人问:“是不是学好了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,就能学好中医了呢?”
我记得有位学校领导也找我谈过,他问:“自从你在‘名家论坛’上讲过《黄帝内经》后,我们也派了好多老师上电视讲课,怎么谁都不如你受众多呢?原因到底在哪里呢?”
我说:“原因不过四项,但这几样都难达到。”
第一,文化底蕴要厚。第二,古文基础要好。第三,要有悟性。第四,要能吃苦。比如为了体会灸法的好,我能火灸身体1500壮,把肚子灸出个洞,你若能吃这个苦,也能成功。
咱们先说第一条:文化底蕴要厚。都说学诗的功夫在诗外,其实学医的功夫也在医外,比如,我不仅能讲《黄帝内经》,还能讲《诗经》《易经》《道德经》《六祖坛经》。这些才是我讲《黄帝内经》的底气。古人说黄老一家,不通老子、庄子,就不知道黄老为何是一家,而黄庄为何不是一家。再者,古人说“医易同源”,二者同源在何处,也是要清楚的。古人还说“用药如用兵”,所以兵家的《孙子兵法》也要懂。我大学学的是中文,但自己自学的是西方哲学史和现代科学史等。这些都对我日后学中医有重大帮助,这就是学医的功夫在医外。
现在恰恰是各路人马学中医,反而比纯粹医学院的学生要有优势。最起码成人要比学生通人性。也就是说,专精虽然是成功的必需,但没有杂学的底子,也成不了大家。我总说官员最适合退休后学中医,因为已经阅人无数,看透了虚伪狡诈,深知贪嗔痴害人身心,且明白君臣佐使之道,再通晓人性之理,再明白了医理药性,上手便是老中医。张仲景就是先为官、后为医,良相、良医的共同点,都是“治人”,人治好了,病也就好了。
接下来说第二条:古文基础要好。要有《说文解字》的基础。现在所谓大学教材都是今人的编排,已然不是传统的东西了。此次疫情过后,中医的热度一定会提升,中小学课本里也会有中医的东西,但老师若不懂或讲歪了,可能更毁中医。中医有四大经典,《黄帝内经》讲医理,《难经》讲脉法,《神农本草经》讲中药的性味归经,《伤寒论》讲治病原理及方子。如果哪个中医院校能够扎扎实实地讲这四部元典,才能有中医真正的复兴。1949年后的范中林、刘渡舟、邓铁涛这些中医大家,都是守着几本经典出来的,而不是从教材里出来的。也就是说,要想成大家,一定要守经典;守教材,绝对出不了大家。能够先悟道,后悟法,自然见地超群。
可以说,现在中国古代的核心技术就剩中医了,而且这个核心技术还被古文保密了、加密了,光学现代汉语是拿不起的,还得学古文。再不好好保护,这点东西也没有了。
再说第三条:要有悟性。我前面说了,中医不是科技,中医是智慧,所以它对人的要求,可能比对科技人才的要求更高。既要求你有诗人的感悟力,又要求你有哲人的思辨力还要有禅师般直指人心的力量。
比如脉象,“春脉浮,犹鱼之游在波”,可意会而不可言传。春天你观察鱼池里的鱼,才能体悟那种沉不下去的感觉。要是没有诗人的敏感和观察事物的细腻,是体会不出来的。
脉法之所以难学,在于它是个“象”的问题,对“象”的把握稍有差池,治疗上就会犯方向性错误。所以,王叔和在《脉经·序》中说:“脉理精微,其体难辨,弦紧浮芤,展转相类,在心易了,指下难明。谓浮为沉,则方治永乖;以缓为迟,则危殆立至。”此句是说,脉理精微,脉象难辨,弦脉、紧脉很相像,浮脉、芤脉也相类,心里明白了,指下却难分辨。如果把浮脉当成沉脉,那么治疗方案就彻底错了;如果把缓脉当作迟脉,那危险立刻呈现。
再者,没有哲人的思辨力,和禅师般直指人心的力量,也是治不了病的,因为人之病,都是人性病。比如女人说头疼、说背疼,有时是在诉苦,是觉得自己太辛苦了,没人心疼;还有的是因为厌倦丈夫,用这些毛病来拒绝丈夫;还有的是因为性压抑,对无性婚姻表示愤怒而头痛、背痛。看到这种病人时,如果丈夫在身边,我会劝说丈夫:拥抱一下你的夫人,也许她的头痛就缓解了,她的后背就松弛了。但有些男人以沉默拒绝了,女人便泪如雨下……所以,病多么不好治啊,这些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,吃再多药也没用。所以,通晓人性才能窥破生命的玄机,才能看到疾病的真相。
最后说第四条:要能吃苦。现在的年轻人,能吃苦的少了。若想学好中医,可以去看韩剧《大长今》和《医道》,就知道学医要吃多少苦,要经历多少磨难,才能成就一个人了。吃苦不单指勤奋,还得有牺牲自己的勇气,大长今以身试蜂毒,我们以身试附子和火灸等,不如此,也得不到真谛。
守本分这事吧,老实的孩子可能笨,但勤奋能补拙,还算好,就怕又懒又笨的。但聪明的孩子又容易不守本分,只偷招儿不干活。所以师带徒现在也不容易。
总有人说跟我学中医是入手最快的,知道为什么吗?
一、我是直接从经典入手的,少走了许多弯路。而且学习能力强,基本上可以举一反三,所以大家听得懂。
二、我没有医家那种“留一手”的品性,讲医学经典是使命,恨不得倾其所知、所悟,早一点儿完成使命,好去完成梦想当文学家!都年过半百了,好着急!
讲经典的好处是,人会越讲越谦卑,越讲越敬畏,因为越讲你越会发现先贤的广大与精粹。现在总有人教学生要学会合方,就是把张仲景的方子合在一起用,这恐怕是为了多卖药。如果能合方,张仲景自己不早合了吗,用你合?凡是篡改张仲景原方的人都自以为聪明,其实原方还没看懂呢!
所以我带学生有一个原则,跟我学五年,守原方不许动,就是为了让你知道经方的力量。跟五年,就是让你反复体会经方的妙用,比如一个理中汤为什么既能治疗皮肤病,又能治疗抑郁症,又能治疗肺癌等。一个病人,你从头看到尾,就会震惊,就会知道经典的力量,五年以后你爱上哪去上哪去,你爱怎么改方子就怎么改,反正这五年我要给你打好底,让你对经方起信念。
但学生最后为了多开药多挣钱,还是去合大方子了。这时我才明白,我忘了告诉他们,做一个好医生的根本,在于先做一个老实人。他们都太聪明了,已经做不了老实人。
医学一途,不难于用药,而难于识症。亦不难于识症,而难于识阴阳。《黄帝内经》,重在讲阴阳;《伤寒论》,重在用阴阳。所以,我们要想学懂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,还是要牢牢把握阴阳这个主旨。
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阴阳者,血气之男女也。”阴阳,是血气的男女。这里面,用三个象,互相解释。阴阳,是一个象;血气,是一个象;男女,是一个象。其中的对应关系是:阴对应血、对应女;阳对应气、对应男。其中,阴阳概念是空灵的,我们可以说不懂;血气概念也是空灵的,我们还可以说自己不懂、不理解;但说到男女时,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,一切都落了地,落到自己身上,你不能说自己不懂了。理解了女人的沉静、内守,你就明白了什么是阴、什么是血。理解了男人的阳刚、卫外,你就理解了什么是阳、什么是气。
“治病必求于本。”本是什么?本,就是阴阳。看病、治病,一定先在阴阳上求,先判别是阴病还是阳病。有了这个根本,判断者的心就乱不了,病情变化也出不了阴阳,神明乱了也出不了阴阳。掌握了这个根本,任凭六十四卦千变万化,“其要一也”,一,就是阴阳。《灵枢》说:“知其要者,一言而终,不知其要,流散无穷。”我们之所以思维散乱,就是因为没抓住这个要点,这个根本。
但这里有个难点,就是病人和医生的交流会出点儿问题。西医会无穷尽地给疾病取名字,会直接说出个病名给病人,病人虽懵懂,但害怕,也不敢追问。问中医:“大夫,你就告诉我,我哪儿病了?”中医又不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,中医的五脏也不是解剖的五脏。说你肝气瘀滞吧,你就说我马上去医院化验肝。难为死人了。总不能看个病人,就把《黄帝内经》讲一遍吧?所以,大家现在要好好学,将来跟医生交流都好交流。
其实病人有点儿傻,没事就到医生那说:“大夫,我感冒了。”大夫得知道你是哪种感冒吗?西医有流程,于是一堆化验单子就出来了,靠机器来证明你到底哪儿有病,没工夫摸你、看你。化完验,就等于给你分层了,分好层后,就是常规开药。接触病人这么多年,我发现病人最需要的是人文关怀。中医,最起码还把你的手拿过来摸摸,不管会不会,还号一下你的脉,还让你伸下舌头,还让你说会儿话。这,就是中医的温暖。
中国文化绝对不会让你不懂,它会以应象的方式,也就是打比方的方式,让我们理解一切。《黄帝内经》如此,《易经》也如此。《易经》说乾坤,你说我不懂什么是乾坤,好,圣人就带你去看天看地,说:乾就像天,坤就像地。你说我是个盲人,看不见天地。好,圣人并不气馁,接着告诉你,天就是父,地就是母。你说我是孙悟空,从石头里蹦出来的,不懂什么是爹妈。好,他依旧不会放弃我们这种熊孩子,他会带我们去看牛和马,说:乾就是马,坤就是牛。你看马不停地往前跑,就像父亲一样操劳不停,这种精神就是“自强不息”;你再看牛,总是低着头,忍辱负重,这就是阴,就是坤,就像是母亲永远吃苦耐劳,这种精神就是“厚德载物”……如此这般,一定要让你懂,懂了以后,你就知道当牛做马,指父母;望子成龙,指长子“震”;望女成凤,指长女“巽”。
所以,取象比类,就是圣人让我们理解万事万物的重要方法。女子为阴,男子为阳,男子在外面宣散奔波,女子天天在屋子里收敛收藏。女子的肚子连孩子都收得住,这是大收;男子最宝贵的小小的精子也得到处送,这就是大散。什么叫自强不息?自强不息就是你能继续生产你送出去的东西,没人给你另外供给,你必须自己备着东西。这就是大能量、大本事。厚德载物,就是你好的坏的都能收着,而且还能把一切化为精华……
《黄帝内经》又说:“左右者,阴阳之道路也。”左边为升,为阳之道;右边为降,为阴之道。比如左胁疼痛,会往上攻;而右胁胀痛,会下行。阴阳,只有落到实处才有用。落到实处,就是落到具体病症上。比如,阳气生发不力,就会出现左胁痛。肝气升发不起来的时候,轻症是头晕、头疼,如果肝胆被憋,再加上气血胶着,就容易长带状疱疹。右边不降,就属于肺气不降,肺气不降,人就多梦,而且,头部会有胀胀的感觉。总之,身体只要出现左右不平衡,比如有人总说自己身体半边麻,就是阴阳的道路出问题了。要是有人说自己上下感觉不一样,照样是阴阳的问题。阴阳辨错了,治疗的方向就会错。
再说阴阳在生活中的使用,比如:阳为气,阴为味。什么叫阳为气,阴为味?任何一个事物,老天给的是“气”,大地给的是“味”。这个气,要的是时间;这个味,要的是空间。没有时空,任何生命都是窘迫的、短暂的。而我们要想活得好,就得不断地开拓和丰富我们的时间和空间,然后才是多气性、有味道的人生。
北方的大米就是得一年四季之气,冬天种、夏天收。但我们只食其味,不知其气。现代大棚里出来的食物成熟太快了,就少气少味的,老吃那种东西,人就会没劲儿。我们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,虽然穷,但吃的都是真东西,西红柿有西红柿的味道,黄瓜有黄瓜的清香,吃两根黄瓜一个西红柿就够我们小孩疯一天。气,虽不可见,但那时的东西就是气足、味足,对生命就有滋养。
气就是天,从四季里,得了寒热温凉四气。味呢?除了味道,还有方位。所以说“天出四气,地出五味”。“味”在《黄帝内经》里是五味,“味”就是“五行”。西方有西方的味,辛;北方有北方的味,咸;东方有东方的味,酸;南方有南方的味,苦;中央有中央的味,甘。所以,中药有一套系统,专门讲究“四气五味”,就是在讲药的阴阳。
比如麻黄、桂枝、附子属于温热,黄柏属于寒凉,这是气。麻黄,味甘、辛;桂枝,也是味甘、辛;而附子,其味辛,无甘味;黄柏,味苦、微辛,这是味。任何药,一定先看四气五味,看它得了什么气、得了什么味。如果不是“道地药材”,必在气、味上有问题,那么作用于人体脏腑也会不同。
什么叫阴虚,什么叫阳虚?
阳虚,就是阴邪盛。阳虚的临床表现是:面色唇口青白(青白为寒邪),成天没有精神,总想闭眼睛待着、葛优躺,音声低,呼吸不绵长,少气,懒言(这些均属阳气大衰)。还有饮食无味,舌面清滑等(这些是阳气不足以化)。还有满口津液、不思水饮,喜热汤,二便自利,脉浮空,自汗,肢冷,手脚冰凉,无性欲。腹痛囊缩……这些都是阳虚的真面目,用药即当扶阳抑阴。扶阳二字,包括扶上中下之阳,比如中医方子就会用桂枝、人参、黄芪,扶上之阳;用干姜、豆蔻、砂仁,扶中之阳;用天雄、附子、硫黄,扶下之阳。
而所谓阴虚,指阳邪盛。火盛则伤血,一般会有这些症状:面目唇口红色,唇口干燥,精神亢奋,不知疲倦,成宿不睡,声高响亮,口臭气粗,二便不利,性欲亢奋,长期低热,口渴,喜冷饮,舌苔干黄黑黄,全无津液,芒刺满口,烦躁,谵语,潮热,盗汗,干咳无痰,饮水不休,六脉长大有力等。这些都是阴虚的真面目,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邪。
但我们要小心虚火上炎的真阳虚证,如我们先前讲过的上火。其实,凡情志,先夺心气,心阳一弱,诸症蜂起,牙痛、腮肿、耳肿、喉痛,皆虚火之症。因此把上火一律分辨成阴虚火旺,就容易出错,一味地开灭火药、消炎药,就治错了方向,这个人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差。
虚火上冲之病最常见的,是现今医学所称的慢性咽炎、喉炎、口腔炎等,虽经清热解毒、滋阴降火等法治疗,如服用六神丸、喉炎丸等,而病终不愈。而扶阳抑阴,如用甘草干姜汤、附子理中汤等方剂施治,每获良效。
上火有两种,一是下焦精不足,收不住,火就冒上来了。对老人而言,就是血压升高。比如,2020年春分那两天,老婆婆的血压一下飙到200多,一向吃降压药的她,也压不下去了,于是就有点儿慌了。有人说:“你家老婆婆守着你这个医生,也要吃西药啊?”中西医之争哪里是什么社会之争,在家庭里的争执才更强烈呢!老公公原本是某西医院的院长,夫家自然是西医的拥趸。婆婆83岁了,你非逼着她停掉那一大把西药,她是断然不肯的,为此再生了气、伤了和气就更不值当了。顺着老人家来就是尽孝了。所以我们学了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后,也别总在家叨叨,天底下亲人是最不好管的。怕就怕,夫妻之间有中西医理念的冲突,孩子就遭罪了。
一次,老太太血压高到200多,而心跳却只有40多下,她也害怕了,头重脚轻的,后脑勺还发闷。我说:“干吗不吃点儿中药呢?”婆婆说:“中医治不了血压高的。”我说:“您就试一下呗,反正这会儿西药也降不下去,疫情当中去医院也不方便。”
一把脉,寸关都雀啄脉了(雀啄脉,古代所谓七怪脉之一,见七怪脉,预后都不好),但尺脉尚有根,于是我给她开了两服当归四逆汤。吃第一服后,她的血压降到100~156,脉象也趋于正常了,只是寸关还有弦紧之象,还是肝阳上亢血不足的问题。吃完第二服,她的血压变成85~136,心跳也恢复到70下了。她又高兴又紧张,高兴的是跟年轻人指标一样了,紧张的是,这药不能再吃了,再吃血压就该低了。
这就是普通人治病的问题,他们一看指标正常了,就不会再坚持服药。自己的婆婆尚不能强求,况他人乎?但我还是坚持每天煮药给她,她便一边吃药一边每天做三次血压记录,看着每天都正常,暗自高兴,并告诉我早晨起来手指晨僵也没有了。我说:“这个方子就是通末梢的啊,再说您没发现头都不太摇了吗?”然后我接着劝她:“那您就把降压药停了呗?”婆婆说:“那可不敢,万一脑卒中了,给你们添麻烦。”她又说:“你把这神方发我微信里,以后不舒服时我好吃。”我逗她:“守着真人把方子写下来,您揣在怀里都管用。”不管怎么样,她老人家能让人把脉并接受服用中药,就是个进步。
一般老太太吃药时,我不想浪费,也跟着吃第三煎,老太太说:“你也没血压高,干吗抢我的药呢?”这就是普通人的思维,认为这药就是治高血压的。我说:“您不舒服了,我也着急上火啊,再说我天天备课也熬心血,所以这药对我也有好处。”也就是说,这个方子对婆婆有调节血压的作用,对我就有补心血的作用,这也说明,此方不过是在通经脉,每个人吃,都只是在解决各自的问题,而不是专门治某一种病。
大家一定好奇,为什么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?没听说当归四逆汤能治血压高啊?其实,岁数大的人肯定阴阳俱虚,而当归四逆汤是个解决阴阳俱虚的良方。老太太的问题就是阴精不足,收不住虚火,只要把阴精填足了,就能把虚火拽回来了。当归四逆汤中,当归补血,芍药敛阴平肝,还有镇静、抗惊厥之用。这时,光补血还不成,还得破寒邪,所以用桂枝、细辛、通草散寒、通阳、止痛。因此晨僵这些毛病也没了。
前面讲了,下焦精不足,收不住,火就冒上来了;另一种上火是下焦有寒邪,把火逼出去了。这两个原因才是上火的真相,如果只盯着上面的火,就解决不了问题。如果一味地开灭火药,就会加重身体里的寒邪,身体只会越来越糟糕,而且反复发作。
这些年,我大概心态也老了,遇事不爱争执,也不固执了。信我,您就听话好好吃药;不信,我也不争辩。人各有命,各自都活痛快了就好,千万别拧巴。
从人体上讲,上中下三部,其实就是一团火:心火为君火,君火弱,就不能统摄上身之关窍精血,就会流清涕、口沫、目泪、漏睛(睡觉眼睛漏缝)、鼻齿出血等。肾火为相火,相火弱,就不能统摄下身之关窍精血,就会出现遗尿、滑精、女子带下、二便不禁等症。中宫脾胃为阳明燥火,阳明燥火如果不得君火、相火之往来熏蒸,则不能腐熟谷水,就出现完谷不化、痰湿、心下痞满等症。中医,有是病,必有是法。《伤寒论》大道至简,对阴虚、阳虚,也都分层治之。
气不足、火不足,便是寒,寒盛者阳必衰。如何对付阳虚呢?仲景之四逆汤、通脉汤,是温经救阳法;理中汤、甘草干姜汤,是温中扶阳法;麻黄附子细辛汤、真武汤,是温肾助阳法。
有没有真正的阴虚火旺?有。对治真正的阴虚火旺,仲景有灭火救阴法。当出现大渴、欲饮水数升、舌上干燥,并且心情烦躁,就是阳明里热、气阴两伤,这时人都烦了,就得急用人参以救之,就得用我们先前讲的白虎加人参汤,白虎汤清热,人参益气生津液。
如果心火不降,心烦,而且越到晚上心越烦,躺不下,容易失眠那就是肾阴心阴不足,敛不住虚火。这时就会用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,这就是润燥扶阴法。
关于失眠的原因,我后面会有详解,这里先谈下失眠的治疗。
肺气不降导致的失眠用白通汤,神魂不收的失眠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,血虚失眠用当归四逆汤,虚阳外越造成的失眠用四逆汤、通脉汤等,焦虑、心肾不交用交泰汤、理中汤等,对付失眠,很多伤寒方都有良效。西医对付失眠,只有安眠药,但中医永远不可能说只有一个方子。但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是哪种失眠,才能对症下药。
现在一讲方子,大家就问:“这个方子我可不可以吃啊?”甚至在讲中成药的时候,人们总问这几个药可不可以一起吃。我都快气哭了,明明我说了什么药对什么证,您为什么要一起吃呢?咱要是能改掉生活习性,再加上正确的锻炼,不吃药不好吗?吃药,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验,因为只有辨证准确后下药,才会有奇效。如果总是估摸着乱吃,一旦没有效果,你就不信中医了。这样我就白费了心,您又生了怨,咱们都丢了初心,就不美了。
我常说:正确的理念和信念比药物要有效得多。之所以给大家讲《伤寒论》,一是感念仲景的慈悲,二是感念百姓的疾苦,想尽可能地帮助大家自救。所以大家还是要沉下心来,先好好看书,非要试药的话,也先试一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这种方子,一是安全、对身体无害,二是制作过程有趣,三是好喝且有效。
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对治哪种失眠呢?对治那种白天容易困,而晚上又睡不着的。这是因为阳不入于阴,夜里安静,气过来了,人就多思,不躺下还不想事,一躺下便浮想联翩,有的没的全来了。哪怕睡下了,也是多梦。这是阴血不足,收摄力就不够,阳不入于阴,这时不仅失眠,还有点儿虚烦,甚至心慌。这时,就可以吃几服黄连阿胶鸡子黄汤。
《伤寒论》说: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,不得卧,黄连阿胶汤主之。
这方子是专治虚烦失眠的。心火不降,则心烦,而且越到晚上心越烦,越躺越睡不着。
此方子的配方是:黄连四两,黄芩二两,芍药二两,鸡子黄二枚,阿胶三两。
现代基础用量:黄连12克,黄芩6克,芍药6克,鸡子黄2枚,阿胶9克。
右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物,取二升,去滓,内胶烊尽,小冷,内鸡子黄,搅令相得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首先,先煮黄连、黄芩、白芍这三味药,然后把阿胶打得碎碎的,用煮好的药汤冲阿胶,充分搅拌。然后,再打两个生鸡蛋,把蛋黄专挑出来,放到药汤里,继续搅拌,服下。这个煮药法大家一定要记住。至于药量,因人而异。这药苦香苦香的,比咖啡好喝。
这个方子,是用黄连祛心中邪火,收敛少阴心的虚烦,您吃了就不烦了。黄芩清肺,升而主降,也降虚火;白芍平肝。这个方子最绝的,是用阿胶和鸡子黄这两个血肉有情之品,补心肾之阴。用阿胶收敛心火外越,兼补心血之虚。这方子最妙的,是用鸡子黄。我们都吃过煮鸡蛋吧,看过鸡蛋黄里有个小孔吧,就是这个小孔可以补空灵之窍。古人说,心有七窍,因空灵而称之为心灵,这个空灵一旦虚损,最难补救,天地之间唯有鸡子黄中间之空窍与之相应!因此,不得不赞叹张仲景的奇思妙想,今人都忒自大,张仲景的原意还没弄懂,就在他的方子上乱动手脚,真是愚昧又可恨!
睡眠,需要心的内敛,肺的肃降,肝魂也要内收,再加上心窍宁静,这四项都做到了,一定睡得昏天黑地。据病人反映,服药后秒睡的,一个是白通汤,一个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,推都推不醒,可见心肾相交之力道。
虚和实的关系,永远是正气虚,邪气实。以痛经为例,小腹特别疼的,叫邪气实,疼痛都是实证。而疼痛不敏感的,只坠坠地酸痛,并且腰也酸的,就是正气虚。如果阳气虚,阴血也虚,就是阴阳俱虚。
对付邪气实,重点不是杀伐,而是要培补正气。杀伐会让邪气更抵抗,正气培养起来,就可以祛除邪气。
治病有两个方法,一个是先扶正,一个是先祛邪。先祛邪要有个前提,就是人还比较壮实,禁得起折腾。哪个方法更巧呢?扶正更巧。就像管孩子,有的孩子成瘾性地玩游戏你是管不了的。你若打他,他就会反抗。我们先前说过一个父亲用电棍击打一个手淫孩子的手,结果这孩子越来越虚弱,越来越孤独寂寞,越孤独寂寞,他就越沉溺在自我的情欲里,他就越不可救药。关于管教孩子性癖这方面,大人千万不要太小题大做了,最好轻描淡写消灭于无形。小男孩小时候有手淫的动作,大人不可大呼小叫,孩子对所有大惊小怪都会铭记在心的。这时候,你可以用别的东西把他的注意力引开,用别的东西把他的手占住就好。
还有很多小姑娘有夹腿症,一夹腿就目光凝滞、脸涨红、大汗淋漓。显然此事非常消耗孩子的精气神,家长极为困扰。其实,很多婴儿也有此问题,可见此事跟性本能有关。按理说,受精卵都是由父母之“淫念”而来,所以我们人人有“淫根”,因此谁也别笑话谁。现代医学总说这是瘙痒等所致,就是不正视现实。婴儿期出现这问题不严重,家长多陪伴即可。而七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出现这问题就要小心了,因为他们能从中得到享受了,久之会成瘾。再加上青春期孩子已是有漏之身,孩子的身体就越来越有问题,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精神涣散,女孩会月经不调,男孩会精亏血少等。
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?
首先,家长要陪伴孩子玩耍,可现在的家长宁愿玩手机,也不愿跟孩子一起玩,比如一起跳绳、一起手工等。现在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疏于照顾,孩子一病又瞎着急,到医院就跟大夫说:“你赶快把他的咳嗽止住!把他的发热给退下来!”这时若上猛药,就把病邪全憋里面了。按下葫芦起来瓢,越乱吃药,孩子的五脏六腑越乱,孩子只会越来越虚,就把孩子糟蹋成药罐子了。奉劝这些妈妈,先把药都停了,你不焦灼了,孩子也才有身心真正的放松。
古人认为为人父母要先有一颗悠然的心,你悠然了,孩子才能快乐成长。只可惜,我们现在太追求让孩子成才,而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成人。
我常常梦想:如果每个母亲都略通医药,孩子可以少遭多少罪啊。而不是孩子一不舒服,家长就往医院送。其实看病花钱还是小事,吃错了、吃坏了才可怕。
然后,让孩子穿宽大些的衣服,以免刺激生殖器。有时候家长也挺矛盾,看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,不知该说还是不该说。我认为五岁前可以淡然处之,分散其精力即可。但当孩子已知对错时,最好第一次发现时,就用严厉的眼神或语言制止。因为孩子一旦沉溺就麻烦了。
最后,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新的生活目标、新的乐趣。比如我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识字了,尽管无比傻玩傻淘,但只要有本小人书,就立马安静专注了。再说,过去的家长也没工夫管孩子,但孩子有朝夕相处的小伙伴,经常一起上树抓鸟,下水摸鱼,就可以自我成长。但现在的孩子连个小伙伴也没有,这就会在情感及运动能力方面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缺失。
想让孩子脱瘾,既不能靠打,也不能靠电击,只能靠具体的正能量,靠扶正的方法,就是拿出时间来陪他。而驱邪的方法如果只是杀伐和打斗,就会更累。坏的东西也有生命力,病毒、细菌也是生命,生命是杀不死的,只能靠劫难来结束。
有些更单纯的孩子没有夹腿症等,但有所谓的多动症。其实少儿淘气多动不算病,因为少年阳盛,精力旺盛,才喜欢动,到老了,阳不足,人才懒。但如果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、活动过度和冲动的情况,且常伴有学习困难、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时,现在就诊断为多动症。
现代医学对这个病的认知是混乱的。
第一,认为是遗传,要真是遗传就别难为孩子了,要怪就怪自己有病。
第二,认为是心理障碍,关于这一点,需要提醒家长的是,如果过早地用西药心理干预,总抑制着神经,有可能造成孩子终身的身体障碍。因为小孩子对选择吃不吃药这事儿没有发言权,这个权利在父母手上,所以父母更要慎重。
第三,认为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母亲吸烟和饮酒、患儿早产、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有关。或者与儿童期疾病包括病毒感染、脑膜炎、脑炎、头部损伤、癫痫、毒素和药物有关,这是生产损伤和药物损伤。这一点我倒非常认可,家长需要多注意。
第四,认为与饮食相关的致敏反应、过多服用含食物添加剂的饮料或食物、儿童缺铁、血铅水平升高、血锌水平降低等有关。这一点提醒家长在少儿食品选择上要简单、干净、营养丰富,比如多食粗粮。
第五,认为与家庭和社会因素有关。父母关系不和,家庭破裂,教养方式不当,父母性格不良,母亲患抑郁症,父亲有冲动行为、成瘾行为,童年与父母分离、受虐待,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,均可能成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。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,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与原生家庭有关。小孩子对父母关系是非常敏感的,他害怕任何形式的分离。人生最大的纠结可能是孩子与父母的纠结,夫妻还是可以离婚的,但孩子与父母,血浓于水,不是说分开就能分开的。即便分开,人生也就此会有隐痛。
现在,越缺爱的母亲越死盯着孩子,母亲越焦灼,就越认为孩子有病。比如有的母亲把儿子不喜欢的菜写了满满一张纸给我看,满世界带着孩子去扎针,生生把一个好孩子弄成一个病孩子。母亲成天抱怨申斥,孩子想满足母亲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,于是惊恐、多梦、气喘,因寂寞而贪吃,导致肥胖。而母亲的一切暴躁,兼之后背疼痛、咽喉痛等又是因为长期得不到丈夫的体贴……所以,在爱的幌子下,家庭里面有多少令人心痛的现实啊。
关于孩子的健康问题,家长要学会一些手法,不能有点儿风吹草动就上药。
第一,要知道孩子先天脾胃弱,所以吃东西不能硬灌,要培养孩子按时吃饭的习惯,不宜多吃零食。孩子脾胃有问题了,要捏脊、揉肚子。
第二,孩子受惊吓了,要爱抚其头顶和后背。
第三,不可逼迫小孩学习。其实,孩子都很聪明,只是精力用错了地方,现在的小孩都是没玩够,因为很早就被父母拘着念书了。而有些孩子天生不爱学习,家长越逼迫,孩子就会越厌学。比如现在有一批小孩12岁左右就坚决不去学校了,家长都急疯了。一是这种小孩有原生家庭的问题,比如父母离异等;二是有些家长从来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,孩子只要厌学,就给孩子转学,越转学,孩子就越自卑。我就见过一个孩子,现在都20岁了,还在各个高中里转来转去,一直毕不了业。
第四,一定坚持带孩子做户外活动,并且,要跟孩子一起运动。
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我都是为你好!”可她也许并不知道孩子要的“好”是什么!她所谓的好,可能是世俗偏见,可能是媚俗,可能是从她的人生之痛中总结出的鄙陋的经验。所以,当我们做父母后,我们要警惕衰老带给我们的无能,我们要学习倾听与参与,别让我们的孩子被我们逼疯。
我母亲曾经说过一句令人开悟的话,她说:“孩子的事情你不用太着急,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口粮来的。”如果天下父母都能参悟这句话,恐怕就不是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了。父母只是在孩子的生长阶段,给予恰当的帮助就可以了,至于最终他自己要做什么,是由他自己先天的根性决定的。
如果小孩有网瘾,父母就要拿出一年或半年的时间,带着孩子去骑车旅行或攀岩、滑雪等。有人说:“孩子的学习咋办?”你若不让他休学半年,未来可能连学业都无法完成。只要家长肯拿出时间来,孩子走着走着,身体就结实了,就知道世上有比网络更美、更好的东西,他慢慢就脱瘾了。
现在还有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,其特征是不自主的、突发的、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,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、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。抽动症状先从面、颈部开始,逐渐向下蔓延。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,比如眨眼、斜视、噘嘴、摇头、耸肩、缩颈、伸臂、甩臂、挺胸、弯腰、旋转躯体等。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、吼叫声,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、陈述污秽词语等。患儿在紧张、焦虑、疲劳、睡眠不足时症状可加重,精神放松时减轻,睡眠后可消失。就冲这一点,也可以知道这个毛病是紧张焦虑造成的,除了自身身体的问题,环境因素一定非常重要,他骂人一定挑人,谁疼他、惯他、他骂谁。比如有的孩子见着自己的妈就说污言秽语,跟他爸就不敢,可见他知道该欺负谁,所以原生家庭很重要。
总之,从小惯坏的孩子,长大最不省心。其实,活明白的人,一定要知道成就自己、照顾好自己最重要。其次是建设好夫妻关系很重要,因为只有他(她)能够陪你到老,所以才叫“老伴”。孩子,5岁之前最可爱,其纯真质朴犹如神一般的存在,再长大,就是魔兽了,自己管不了的话,就赶紧送武术学校或军校,让别人去管。
这种有抽动秽语症的孩子,一般性格内向、孤僻,不敢正面接触异性性对象,只能通过淫秽语言暗中发泄性欲,用语言对自己实际性活动能力的缺陷进行补偿,以求得心理平衡。
总之,这是个阴邪的病症,属于阳虚,而且有精不足的问题。精不足,不是饮食缺乏营养,而是胃寒不足以化精,肾寒不足以藏精。胃寒的表现是黑眼圈,肾寒的表现是手足冷、不安分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。
治疗方法:
进行呼吸训练,教他有节奏、地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,从而减少抽动症状。
青春期前的小孩子从脾胃治。症见脾胃虚弱、食少便溏、气短咳嗽、肢倦乏力等,可以用参苓白术散,补脾胃、益肺气。
胃寒、肾寒过重的就要用理中汤或通脉四逆汤、白通汤等,但最好把脉后确定。因为“肝主筋”“膀胱主筋所生病”,所以抽动症等都有肝血虚和阳虚的问题。通脉四逆汤等有兴阳、驱寒之效验。
一定要有体育锻炼,比如每天去操场跑两三圈,否则阳气起不来。
不能上抗抑郁药,因为抗抑郁药只是抑制和调节了神经,并没有解决阳虚和胃寒、肾寒的问题,而且吃上就不让撤药,因为一撤药就会反弹,而且比先前更厉害。
有人会问:“小孩子也会阳虚吗?”当然,现今社会阴气戾气很多,小孩子的生存状态并不好。
人,为什么会阳虚呢?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阴味走下窍,阳气出上窍。”浊阴都是从下窍走,比如屎尿。“阳气出上窍。”这句话能让人开窍,看懂了这句话,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人这一辈子阳气伤得那么厉害。正常人一天排大便三次就算多的了,排小便也是有数的。但一天当中,除非我们睡觉了,上窍分分钟在耗散着我们。哪怕我们闭着眼睛,还是在想事,只要在想事就耗散阳气。看手机、看微信,耗眼窍;说话,耗口窍;听别人说话,耗耳窍;紧张、焦虑就会呼吸急促,耗鼻窍;脑子总想事,耗脑窍……总之,这些都是在耗散阳气,而且阳气比阴气耗散得要多很多!
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孩子不时跳楼的新闻了。每逢高考季,成绩单快要下来了,很多孩子都会面临这种考验,所以我在此谈一下这个问题。
2020年上半年,我们一直处于隔离当中,孩子们一直都在上网课。这件事不仅对大人是一种折磨,对孩子更是一种折磨。家,毕竟不是学校,孩子的气场不能总和大人的气场混在一起。大人戾气重、易懈惰,没有孩子的朝气蓬勃,所以孩子还是应该和同龄人待在一起。和大人处久了,因为彼此思维方式不一样,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多少都有点儿躁郁,用这种情绪强迫孩子时,孩子会更加逆反。五六月份刚打算开学,学校突然又停课了,而7月份的高考、中考又开始了,长期的松弛散漫与大考的相遇,对每个人都是考验。然后又是洪水、地震,又是车祸……这一桩桩事件,大人尚且承受有限,更别提孩子了。于是这期间总有孩子跳楼的新闻,真的令人心痛。
到底问题出在哪里?一句话:全民焦虑。中国人对考试的过度重视,会加重孩子的焦虑。高考的时候,看到家长又是穿旗袍又是手拄甘蔗的样子,真是平白增加了孩子的压力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要里儿又要面儿的时候,父母这样做,只会让孩子更紧张。记得当年我高考时,坚决不让父母接送,并且放下狠话:“如果你们这样,我就交白卷!”如果此时家长不正常、老师不正常,孩子就会不正常。
为什么不正常的家长或老师没有跳楼,孩子们却选择了跳楼呢?因为家长和教师作为成人,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了。比如,他们可以把引起焦虑的观念和冲动压到潜意识中去,或者用阿Q精神来安慰自我。也就是说,家长可以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,他们把一切负面的东西都慢慢沉淀在身体里发酵,靠得病的方式来消化这些不良情绪。等疾病暴发时,他们虽然愤怒或乞怜,但因为气血衰少,他们已经没有了敢死的心,更多的是怕死的心。
而孩子跟大人最大的不同是,他们没有“来日方长”的概念,他们分分钟活在当下。幼儿时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,他们会大哭,他们的小脑瓜里没有“明天”的概念。青少年更是由旺盛的气血支配着身体,而不是由深思熟虑支配身体。他们血气方刚,没有人生负担,父母虽然会让他们有所顾忌,但当父母成为他们痛苦的根源时,他们也会置父母于不顾。为什么说自古英雄出少年?就是他们敢于以死抗暴。
我们大人总觉得小孩子会怕死,那是因为我们怕死,而小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死,所以他们不怕死。对孩子来说,当下即一切;对家长来说,熬着是一切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孩子没这个概念,一旦看不到明天,就会决绝于今天。其实,那些选择跳楼的大人,也是感觉不到未来了。
怎么才能让孩子有“未来”这个概念,并让他们为了坚守未来而珍惜生命呢?过去老师会教育孩子要有志向,但这些年更多孩子想当明星或网红,如果有哪个孩子当众说自己想当科学家,恐怕是要被嘲笑的。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尤其要有志向,没有目标的生活就是没有船桨、没有风帆的小舟,随波漂荡。有志向这个事,可不等于简单追求成绩好,能考上985、211,而是想当文学家、科学家这些志向。一个爱好文学的孩子,会把一切痛苦、屈辱都当作人生磨难;一个爱好科学的孩子,会把坚忍不拔当作一种品质,这些品质会让他们坚定而单纯,因为在他们心中有未来。小孩子心中一旦有了未来,就意味着心智的成熟。
一个美好的志向是“成人”的基础,可惜我们现在太强调“成功”和“成材”,忽略了孩子首先要“成人”。一旦现代教育把考试成功当作志向,就会有大问题,因为考试成功是压力,不是志向。所谓志向,是要为之奋斗终生的,学习和考试,对于志向,只是辅助,而不是目的。
每当有厌学的孩子被父母强拉着来看病的时候,我就知道孩子没有病,是父母不正常。但还是要解决掉孩子厌学这个问题,所以要先跟孩子交流。
我会问孩子:“你是不是想要自由?想去街上和那些‘自由’的孩子们混?”孩子说是。“那你知道怎样才能自由吗?假如你想跟小混混们混,你的父母就不放心,就会对你强加管教,你会更不自由,最后就有可能你死我活。你是想叫妈妈乱棍打死,还是杀了妈妈?”孩子说不要。“好,那你要自由的唯一方式,就是考上大学后远走高飞,而且你这样高飞后,你的父母才心里踏实,才不会管你,你才能有真正的自由。所以,当学习出现障碍时,你一定要想清楚,不能让这点儿学习的艰苦成为阻挡你奔向自由的障碍,你,既不是为父母学习,也不是为老师学习,你只是在为自己的自由学习。”
这,就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心理暗示,告诉他自由与未来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,当他为美好的自由而学习和努力时,就跟父母和学校都无关了。
然后再跟孩子的父母,尤其是母亲谈。
你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了吗?你知道父母的焦虑是孩子焦虑的第一根源吗?你知道你的过度凝视会让孩子窒息吗?你知道你从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心灵而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吗?你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吗?你知道你对孩子的态度就像一个暴君吗?你知道你要跟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严加管教吗?你知道社会险恶,自己都无力应对,你怎么能要求孩子完美应对呢?你知道你和你的女儿颠倒了吗,你女儿更像隐忍的母亲,而你其实更像任性的女儿,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?你知道你的女儿想当街头混混,让自己强大起来,以便不再像你在婚姻中那么失败吗?你知道女儿用逃学来吸引你们的关注,试图以此来让你们的婚姻不破裂吗?……如此诸多问题,父母又了解多少呢?当父母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时,也许,一种新的家庭模式就产生了。
我真的欣赏一个孩子在高考后对父母说的话:“高考结束了,我的青春结束了,你们大大方方地离婚吧。”
这孩子,不再怕牺牲自己了,他成熟了。他比你们坚强,他希望你们也坚强。
之所以谈这个话题,我还是希望父母能做孩子们的心灵后盾,不要让他们在外面无处归依的时候,也得不到父母的支持,那样,他们就真的无路可走了。